序 |
論文題目 |
發表人 |
頁數 |
|
目錄 |
|
|
【特載】 |
民初至七十年代杜甫研究政治影響之檢討 |
楊承祖 |
1~32 |
【特載】 |
後現代視閾下文學理論的語義拓展 |
趙建軍 |
33~54 |
【特載】 |
《荀子天論補》楊倞注正補 |
劉文起 |
55~72 |
1 |
明代戲曲本色論的轉向:以吳江派曲家沈璟、王驥德、呂天成、馮夢龍曲論為核心的討論 |
洪敘銘 |
73~104 |
2 |
從「夾谷之會」的詮釋觀察漢初的孔子形象 |
謝秉憲 |
105~136 |
3 |
《荀子‧正論篇》研究~以「主道利周」、「太古薄葬」、「見侮不辱」、「情欲寡」為主 |
陳仲豪 |
137~160 |
4 |
江聲《尚書集注音疏》對惠棟學術之繼承及開展 |
洪博昇 |
161~208 |
5 |
穆時英小說中的上海書寫 |
陳冠勳 |
209~232 |
6 |
以字為謚——論追贈鄭俠之〈謚議〉 |
王秀雲 |
233~260 |
7 |
唐玄宗的內官改制及其三妃考 |
張慧蘭 |
261~288 |
8 |
書寫異/易世——論《剪燈新話》的他界 |
鄭淑梅 |
289~316 |
9 |
美感詮「勢」:從形塑方法論《文心雕龍˙定勢》之「勢」義 |
朱 天 |
317~342 |
10 |
東/西之眼與女體中國:嚴歌苓《扶桑》移民圖象中的「視覺性」形塑 |
郭澤樺 |
343~378 |
11 |
韓愈、白居易交往與裴度、元稹之爭考論 |
羅握權 |
379~406 |
12 |
當代視域下的「聊齋新義」─以〈陸判〉、〈捕快張三〉中的審美及人道主義為中心 |
林秋彣 |
407~435 |
|
版權頁 |